登录 注册 下载

央行将实施宏观审慎评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1625 views

文/《清华金融评论》王蕾

为更加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央行称,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以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加强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防止信用风险的过度积累。

目前,在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轨的过程中,推进利率市场化已经接近尾声。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撰文表示,在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过程中,应该逐步强化对市场利率的调控和引导,培育市场对政策利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另外,还需要在许多非货币政策领域推动改革,以帮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

文章称,比如有必要建立健全担保机制,来降低银行和其他投资者对科技、绿色和部分小微企业的风险厌恶,从而降低风险溢价;应该继续拓展各类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降低由于过度依赖银行所导致的期限错配和风险偏好错配及由此产生的融资难的问题;应该继续放松对民营银行的准入限制,支持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缓解由于金融服务不足所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型调控到价格型调控,二是从封闭的央行到开放的央行,三是从监管商业银行到监管全市场金融机构。”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央行宏观审慎框架从“梦想”照进“现实”,可能正在从“监管商业银行”向“监管全市场金融机构”过渡。本次央行首次明确提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尽管目前仍局限于银行体系,但未来宏观审慎的监管范围扩大、构建央行主导的统筹监管是大趋势。

构建大数据央行将成为宏观审慎框架的重要内容

邓海清认为,实施宏观审慎框架的必要条件仍然是数据,构建大数据央行将成为宏观审慎框架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有两重含义,一是要数据要全面,二是数据要及时。而过去监管层这两方面显然都没有做到。

今年年中的“股灾”就给监管层和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监管机构对于究竟有多少资金通过配资等方式进入股市缺少准确数据,导致既无法判断去杠杆的可能引发的风险,也无法判断“救市”到底需要多少资金。而近期“宝能系”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综合运用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和通道,超常规加杠杆收购万科,更是混业经营突破监管的典型案例。

因此在混业经营背景下,从分业监管到统筹监管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监管金融风险是央行的法定职责。同时,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如果最后贷款人不具有监管权,将导致“道德风险”,即金融机构倾向于进行高风险金融活动,因为反正最后有央行进行兜底。显然,事前将央行撇开,事后要央行“擦屁股”是不合理的。

邓海清表示,如果能够实行统一的后台,同时央行对所有后台数据进行监控,央行就能够掌握资金实时动向,进而识别出隐藏的金融风险。退一步讲,即使无法实现自动监控,至少可以实现当监管层意识到金融风险时,能够通过数据识别出风险究竟有多大,并进行压力测试确定最佳处置方案。

并非意味着央行收编部分监管权限

根据央行公告,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在继承了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下资产扩张受资本约束的要求之外,MPA体系更为全面、系统,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上海法询金融信息服务公司董事长孙海波表示,目前看MPA体系设计虽然非常庞大,触角延伸广泛,但应用仍然局限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广义信贷管理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水平。但相信央行对此寄予更高希望。实际上,从实际应用范围上来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只是和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有重叠,上述诸多指标其实仍需要银监会负责解释、指标考核和测算。比如流动性指标中比重最高的两项: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

再比如资本充足率中基本核算是否合规,央行只负责基于逆周期资本和结构性参数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核算,和银监会实际上对资本充足率硬性指标比约束力仍不可同日而语,孙海波认为:“未来最主要看点是央行如何采集数据,如果央行MPA指标体系数据是通过统一的后台数据集中采集,那么从监管信息集中角度开始整编也说得过去;如果只是依赖银行自己单独报送央行则意义大打折扣。”

“对比银监会的监管范围来看,各项准入和风险指标监管更多是一个底线底线监管,是一个硬性底线监管,即一旦突破,银监会可以采取比央行更加严厉的处罚和行政措施,当然实际中银监会很少这么做,但这不代表银监会没有这样的权力。”孙海波表示。

加强对银行负债端的监管  疏通利率传导机制

央行称,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等。MPA体系亦更加灵活、有弹性,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央行表示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整体上看,央行倾向加强对银行资产、负债两端的监管,进一步压缩不规范融资的空间,同时又进一步理顺了信贷派生渠道,让宽信用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之中,央行先后完全放开了存贷利率的上下限,存贷利率作为政策利率的指示意义下降,同时对银行负债端的影响也减弱,在利率走廊机制的完善过程中,如何去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利率的问题成为央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涵表示,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做改变,一种可能是像欧美等的成熟央行那样用银行间的短期利率作为政策利率,这就需要市场去形成各种期限的利率,并完成短端利率向长端的传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利率市场化的过程,银行做为当前这个利率形成的主要参与者,强调其“利率定价行为”,一方面加强了对银行负债端的监管,另一方面也是对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的准备。

“从整体上来看,外汇占款增长下平台、对表外融资的监管加强。而在信贷保持宽松力度的背景下,今年取消贷存比限制、央行逐渐转向投放长期资金等,都是不断理顺信贷派生的过程。同时对银行资产端、负债端都加强监管,也会推动银行表外转表内,信贷渠道的顺畅,也起到了‘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的作用。”王涵并称。

实际上,央行在利率走廊建设中,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人撰文明确表示弱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提出给予M2增速更多的弹性空间。马骏最新文章建议,在利率调控方面,可加强运用公开市场短期回购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的工具,构建事实上的利率走廊,如果能够将短期利率稳定住一年以上,市场对利率走廊的接受程度就会明显提高。

他并建议,除了稳定短期利率之外,央行还应该发挥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通过弱化对数量工具的依赖、改进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完善收益率曲线、发展衍生工具市场等改革来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增强央行货币政策向中长期利率,特别是信贷市场利率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可考虑通过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合理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