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不任性,金融教育要趁早


有钱不任性,金融教育要趁早

文/《清华金融评论》王茅

美国罗德岛大学消费金融学教授肖经建认为,对青少年实施金融教育,不仅有利于个人将来财富的积累,也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他说,2014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学会的《经济文献期刊》表示,即使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将来不进行投资,但如果具有一定金融知识,还是会让他们的储蓄得到较高的收益,其总和将是社会福利的巨大增加。根据测算,对受教育水平最低的消费者来说,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接受金融教育的收益相当于他们最初财富的82%,对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人来说,这个收益为56%。

美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在近20年来进行的普及金融知识和提高金融能力运动是迫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从美国的情况来说,政府重视这个运动的最大的动力来自联邦社会保障系统如不改革将在20年左右入不敷出。需要消费者自己通过参加公司提供的退休储蓄计划和私人长期投资来解决退休养老基金不足的问题。

金融业支持这个社会运动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压力,美国有专门法律规定金融服务要面向全部社区,尤其是贫困人口较多的社区,不许有种族、年龄、性别等歧视。第二,许多金融企业也视这个运动为推广自己品牌的机会。美国许多大银行均有资助消费者金融教育和研究的项目。如花旗基金会,不但资助美国的项目,现在也向其它国家发展,包括在中国也资助了一些项目。

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一些不同点。首先,中国许多金融市场和产品还处在开发阶段,如许多消费信贷市场和体系。第二,中国的经济处于转型阶段,许多消费者还在刚开始接受和熟悉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如信用卡的合理使用。第三,中国的金融系统对消费者保护的机制还很不完善,许多法律没有将消费者保护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也影响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美国的一些关于金融教育的经验可以学习。首先,应在中学和大学开展金融教育。从美国学者的研究来看,中学和大学的金融教育是一种人力投资,其长期效果不仅在个人的财富积累上显现,且有大的社会效益。

其次,开展消费金融能力的培养。在金融教育中,除了教授金融知识,也要注重正确金融行为的培养。对个体消费者来说,要养成货比三家、重视理财、目标储蓄、理智借贷、善于投资的习惯。

第三,对低收入消费者来说,要注重他们的消费者保护教育。也鼓励他们开拓思路,提高收入,争取早日脱贫。

第四,为确保更好的教育结果,在受教育者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所需的教育。例如在消费者买房前提供房屋市场和房屋贷款的教育。

第五,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给予不同侧重的教育。例如对新婚者可进行为孩子教育存款的教育。对退休的老年人应该进行遗产规划的教育等。

第六,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来开展金融教育,如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的各种社交媒体进行金融教育。

(本文选编自《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12期总第13期“消费者金融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本文为非公开文章,欲深入研读,请点击“订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