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金融新融合 | 范周:持续创新 以数字经济掀开“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文化金融新融合 | 范周:持续创新 以数字经济掀开“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20201206183107

“十三五”时期,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改革推进、重视方法创新等措施,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保证“十四五”重点工作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迈向“十四五”,数字经济将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空间,助力文化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大趋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深入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蓝图和战略路径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2020年,在全国经济下行的趋势下,杭州市1—6月本地生产总值(GDP)总量增长1.5%,其中杭州余杭区1—3月财政总收入达298.79亿元,数字经济的发力为地区发展创造了红利。未来企业不仅要重新思考数字经济发展方式,也要思考面临的数字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过去国内经济循环发展以三驾马车拉动,出口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了部分比重。2020年新的发展格局必然是从对外出口转向国内市场,有机整合国内和国外市场。2020年9月,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京举办。会展业的变化也清晰地展现了国民经济循环发展新格局。

第三,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科技发展已经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任何产业的新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内涵型”增长。要聚焦重点行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这也是形成“内循环”的关键。

第四,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目前,我国部分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例如,现行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基本是以常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主,需要实物的抵押和担保。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源为主的文化和旅游相关的企业。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有利于文化和旅游等社会领域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

第五,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六,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共享共治共建就是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互相协助。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及特征

“十三五”时期,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改革推进、重视方法创新等措施,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保证“十四五”重点工作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两个文化产业的主要统计口径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可观的增长。2015—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从2.7万亿元增至4.1万亿元,增长近50%,文化产业的GDP贡献率大幅提升。2015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4.7万家,2019年达到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也正是在企业数量基本盘扩张的带动下,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营收从2015年的7.3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9万亿元,在2018年调整统计标准后,2018年和2019年也同样保持了7%以上的高速增长。

第二,在于文化及相关产业内部结构,即文化及相关产业九大门类占比发生了变化。在过去5年来产业升级的影响和统计口径的调整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内部结构已趋于稳定,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三者之间基本上呈现出4︰2︰4的比重,相较于2015年4︰1︰5的比重来说,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在内部结构中表现出强势的增长潜力,说明我国文化消费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文化市场环境的成熟、文化元素的逐渐激活,以及文化表现手段的不断丰富等。一是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促进文化市场环境成熟。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改善总体社会面貌,促进产业升级,偏好型消费或精神型消费将在居民支出结构中上升。有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突破1万美元是社会文化消费开始走高的起点。我国2019年居民人均收入正式迈过1万美元门槛,我国正站在文化产业飞跃的起点之上。二是可用于创作的文化元素逐渐丰富。例如,故宫、国博等博物馆开放馆藏的数字化资源,北京、陕西、山东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加大对本土化文化资源的挖掘,通过本地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鼓励,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中。例如国博的文具、故宫的口红、玉渊潭的樱花冰激凌。原本曲高和寡的文化内容变成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巧妙点缀。此外,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同样丰富了市场中可供开发的文化要素。2015—2019年,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从3亿攀至4亿,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数量突破1700万。数据显示,2018年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达2442万部,带动了数字出版产业,降低了产业发展的边际成本,丰富了各类文化产品开发所需的文化要素,基本培养起了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习惯。

第三,文化表现手段得到极大的丰富。科技助力下,文化新业态成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包括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9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第四,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水平和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付费意愿显著提升。过去5年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2012年的63.69分提升到2018年的76.88分。二是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设迈出重要步伐。2019年11月1日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明确将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由三倍以下提高到五倍以下,并将法定赔偿额上限从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惩罚性赔偿额度已达到国际较高水平。三是商标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目前,发明专利审查周期保持在22.5个月左右;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5个月以内,已达到国际较快水平。居民对于文化产品的付费意愿大幅提升,文化产业的总体生态已经得到大幅改观。

第五,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工业化生产特征的日趋凸显。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渗透能力逐渐提升。当市场热点出现的时候,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能力快速缩短了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周期,“率先推出产品—占领市场和用户—获取反馈—产品迭代—扩大市场势力—形成规模效应”的模式已经成为文化产品供应商发展的标准化流程。

疫情常态化下“数字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745亿吉字节(GB),同比增长34.5%,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加速发展。因此,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

经济步入“双循环”新格局中实现内在强化

“双循环”新格局的深层逻辑在于: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消费新场景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同时加强“外循环”,或通过“内循环”重塑“外循环”。在“双循环”经济格局中,文化产业应从供给端发力,继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中的技术“卡脖子”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具体举措为:抓紧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以及文化治理数字化。在消费升级方面,重点是以第五代移动通信(5G)、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建立的高效在线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的虚拟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则以“线上”赋能“线下”的方式,推动消费重心下沉,释放城乡文化消费升级活力。

数字化提升文化企业经营效率

疫情期间,数字化应对手段发挥积极作用,数字化经营对文化企业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从经营业务角度分析,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已初具规模,文化新业态、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衍生品等更是层出不穷。从商业模式角度分析,通过数字化生产要素的应用和新发展理念的驱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多种新模式与文化产业实现嫁接,带动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升级。从管理角度分析,许多文化企业通过使用数字化应急管理系统、成本动态监测系统等应用,实现了经营效率的极大提升。

科技化推动文化产品服务创新

当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纵深推进,为文化产品服务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可以预见,未来以智能终端为载体、高速移动互联网为渠道、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新兴文化信息消费产品,以及以个性化、订制化、预售制为特点,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化特殊性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将成为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重点领域。

互动化、参与化、在线化培养大众数字文化消费习惯

数字经济时代下,以新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介所产生的互动化、参与化、在线化文化体验,培养了大众数字文化消费习惯。让大众更加灵活和便捷地使用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触达目标受众,进而拉动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此外,我国5G建设速度加快,每周增加10000多个5G基站。这将进一步丰富文化消费场景,落地于大众日常文化生活,吸引更多不同的群体消费。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2.2%,比上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迈向“十四五”,数字经济将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空间,助力文化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10月刊,2020年10月5日出刊,本文编辑: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