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双循环 | 林毅夫: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构双循环 | 林毅夫: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1231165532

编者按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

导语

中国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本文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短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

由于中国过去提的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现在提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难免大家就在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带动经济增长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经济体,而且在国内国际都有很多人把中国形容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如果中国从过去的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发展的方式,转向现在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难免引起国内国际的高度关注。

中国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其短期的原因。如,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世界各国经济,国际贸易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按照世贸组织的预测,2020年国际贸易可能要下滑13到32个百分点,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出口难免会受到影响,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国际市场上需求减少,当然更多的就要靠国内来消化,也就是国内循环。同时,美国对中国一些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也有一定影响,例如对华为的断供等,一些原本可以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外部打压就可能生产不出来了,因此出口就可能减少。华为还要继续发展,它就必须更多地靠国内的市场。

不过,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对中国来说,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当年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35.4%,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就下降到17.4%,已经减少了约50%,而且在2019年,82.6%的国内生产就已经是在国内消化、在国内循环。因此,实际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2019年就已经实现了。

为什么出口占GDP的比重会从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笔者认为这其中反映了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道理:一是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二是服务业占比的提升。

我们知道现在的制造业规模经济很大,生产出来以后产量非常高,如果国内的经济体不大,那更多的就必须依靠出口;如果国内的经济体庞大,更多的就可以在国内市场消化。比如,2019年新加坡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为104.9%。这里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才100%,出口占104.9%?这是因为其中有些中间产品是从国外进口的,出口的时候它包含在出口的价值里。在中国这一比例最高是2006年,但也不过是35.4%,这是因为体量不同造成的。

如果说体量大,那么毫无疑问,美国的经济体量很大,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按照市场汇率计算是第一大经济体,但2019年美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是7.6%,而同一时间中国为17.4%。对于中美之间这一比例的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务业在美国经济的比重达到80%。服务业当中很多是不可贸易的,所以它的商品出口、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就比中国小得多。

2006年,中国的出口占比为35.4%,人均GDP为2099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为5.3%,同时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41.8%;到2019年,人均GDP提高到10099美元,中国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的比重从5.3%提高到了16.4%,增加了两倍多,服务业的比重也从41.8%增加到53.6%。

经济体量和服务业占比这两个因素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

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还要发展,人均GDP会增加,中国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的比重还要继续提高,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占比也一定会继续上升。因此,在未来不确定的世界中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中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会从现在的17.4%向15%靠近,此后会继续靠近12%抑或10%,国内循环的比重就也会从现在的82.6%提高到85%甚至90%。

在国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力

当前提出的中国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一个事实的认定,并且认定这个事实非常重要。过去的说法是“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如果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受到一点风吹草动,出口减少了,不管什么原因,大家心里就会虚,就会觉得,既然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现在出口受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受到影响?但如果认定这个事实,中国是一个大经济体,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服务业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中国的经济循环主要以国内为主体,就类似一个大航空母舰,无论什么狂风骤雨,都是非常稳定的,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信心,而且有利于改变国外对中国的看法。

比如说,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当时很多说法认为是国际不平衡造成的,并且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中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太多,造成了国际不平衡,才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在中美贸易摩擦时,美国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出口多,美国逆差大,都是因为中国推行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造成的。所以,现在重新认定中国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排除这种似是而非的认识。但也并不是说原来提的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种发展模式不重要。

笔者在倡导新结构经济学时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即经济发展要按照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中国当然有很多领域是有比较优势的,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我们要把它发展好,发展得好了,即便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目前的占比也不过16.4%,全世界还有83.6%的市场份额。所以对我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发展好,除了卖到国内市场也要把这些产品卖到国际上去,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另外,中国也有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自然资源就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一些高科技领域也是发达国家占有比较优势。此外还有一些是过去中国有比较优势,现在随着工资的增长而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如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中国就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这些资源里包括自然资源、产品资源和技术资源,凡是能买得到的比国内生产便宜的,中国还要从国际上来买,这些生产成本才会低。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对于一些高科技产品,中国是否会遭遇“卡脖子”?笔者认为绝大多数的高科技产品并不是只有一个国家持有,而是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发达国家跟中国一样,如果经济要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愿意把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品卖给中国的,因为如果不卖给中国就没有办法实现其价值。只有一些极少数的只有美国独有的高科技产品,有可能被“卡脖子”,中国才要发挥举国优势来攻克这些难题,其他的中国还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就是说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因此,现在所说的全球经济变局确实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在这样一个新发展格局下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中国经济会在这个变局中继续保持稳定,也会继续保持发展。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11月刊,2020年11月5日出刊,本文编辑:谢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