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强大的央行要有强大的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政策与监管
by 清华金融评论 2024-03-04 08:40:41
上海证券报:强大的中央银行具有哪些内涵和特点?
张伟:作为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和国家干预、调控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宏观调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等宏观审慎监管,以及建设支付清算体系和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强国应当拥有强大的中央银行等六大关键金融要素和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等六大现代金融体系。稍作分析,不难发现,金融强国中的六大要素不但直接包括了强大的中央银行,而且强大的货币和强大的金融监管与强大的中央银行紧密相关,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也离不开强大的中央银行支撑。在六大金融体系中,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与强大的中央银行直接相关,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则与强大的中央银行间接相联。这意味着,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一招,同时强大的中央银行也是金融强国建设的主力军。
就其内涵而言,强大的中央银行主要体现在:一是它发行的货币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并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参与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时,它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并在全球主要央行中有极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宏观审慎监管等方面要具备很强的控制力;四是它所建立的支付清算、征信、反洗钱等金融基础设施既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又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强大的国际货币地位。强大的中央银行要有强大的货币。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既会受到经济、金融、政治和军事等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实体经济稳定性与货币政策稳健性影响。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稳步扩大,人民币全球使用量稳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功能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和全球平均水平,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有望超过30%,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这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以此为基础,我国可以进一步丰富人民币国际使用场景,支持外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降低汇率波动风险,整体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这对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强大的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按照1995年出台、200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对中央银行职责的概括,央行的重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就要求中央银行以人民为中心,做强、做大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制定货币政策时充分考虑对经济、就业、投资以及老百姓存款收益率等各方面影响。近年来,在全球经济面临的超预期冲击较多,经济环境和政策效果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我国央行一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推出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强大的中央银行要通过强大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三,强大的金融监管能力。一方面,作为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一项重点工作是要维护好金融稳定。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按照2023年颁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继续优化金融监管体系,会同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制度和管理框架,尤其注重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另一方面,放眼全球,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逐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普遍采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调整监管框架,使得中央银行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管理和风险防范中发挥更大作用。2023年,以硅谷银行为代表的美欧金融机构系列风险事件也说明,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政策。
第四,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一方面,金融科技浪潮下,强大的中央银行需要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大模型等科技手段,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反洗钱、支付体系、征信、金融市场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有关金融基础设施机构落地便利投资的一揽子措施,从而全面提升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强大的中央银行需要推动制定金融稳定法,加快建设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以此维护金融稳定,保护好广大存款人、中小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纵向看,立足中国国情,始于1984年的我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央行之路。展望未来,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是在此基础上有新演进,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使得中央银行制度不局限于中央银行自身,而是涉及金融监管、风险处置机制建设等许多方面,注重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及维护金融稳定。横向看,强大的中央银行意味着提升央行的全球影响力,增强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市场功能、定价权力、资源调拨与要素集聚能力,提高国家主权信用和货币发行竞争力,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上海证券报:在当前经济金融发展阶段中,中央银行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何种作用?
张伟:当前经济金融发展阶段下,中央银行要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制定者,金融监管的重要参与者,金融宏观调控的关键执行者,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的引领建设者。
第一,货币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中央银行应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指标将出现边际改善,但全球增长动能趋于弱化、全球贸易延续低迷、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仍需关注。在此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注重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落实,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的金融支持力度。
第二,金融监管的重要参与者。目前,经过2023年改革,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已形成新格局:党中央层面设有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领导全国金融工作及金融系统党建工作,发挥统筹协调把关作用;国家部委层面设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履行各自领域的金融监管职责;地方党委设有金融委员会办公室、金融工作委员会,地方政府设有地方金融管理局,主要落实属地责任。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央行应该更加专业地聚焦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职责。同时,强大的中央银行的有效运作,有赖于有效的金融监管环境和有序的风险处置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应以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为契机,一体化统筹推进金融监管改革;中央银行应不局限于中央银行自身,而是在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强化中央银行制度压舱石作用的同时,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建设,推动资本充足监管和公司治理监管框架建设,做好风险激励约束,建立风险处置机制,强化市场纪律约束,防范道德风险。
第三,金融宏观调控的关键执行者。金融宏观调控职能是央行的天赋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执行者。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对于执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而言,更应该着眼于宏观审慎管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注重战略性、长期性目标和问题,把握长期金融稳定和发展。与此同时,宏观审慎管理作为一项宏观性、专业性、国际性强的职能,涉及了多部门、多领域、跨周期合作,这就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在做好货币稳定、金融稳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职能基础上,在中央金融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协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宏观调控协调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第四,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引领者。央行要成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引领者。首先,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借助科技手段推动完善支付、清算、结算行业基础设施,增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宏观风险监测与应对机制、推动加强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等合规机制提质增效。其次,要建立健全规则体系,对接国际标准,形成既符合本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标准。最后,统筹金融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夯实本国法律基础,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披露机制,推动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海证券报: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以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如何看待“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与“强大的中央银行”的内在关联?
张伟:两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关联性。强大的央行,一定是现代央行;而现代央行,要成为强大的央行,除了自身强大之外,还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当前,我国央行既要实现从传统央行向现代央行转变,也要实现从大国央行向强国央行转变。
一方面,我国央行要实现从大国央行向强国央行的角色转变。回顾历史,我国央行制度经历了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设、商业银行和保险业体系持续发展和完善等阶段,最终结合国际经验和政策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央行之路。展望未来,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就是要实现从大国央行向强国央行的角色转变,在职责定位上要进一步贯彻独立性原则,同时保持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维护币值稳定,守好老百姓的钱袋子。还要实践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实施跨周期调控,使得利率、汇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宏观变量处于比较合理、协调、稳定的区间。
另一方面,强大的中央银行要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要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从全球范围内的央行制度演变史来看,中央银行制度发展本身即是一部经济发展史,无论是被认为成立最早的瑞典国家银行,还是公认的现代中央银行鼻祖英格兰银行,以及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有深远影响的美联储,各国央行制度的诞生和演变都基于当时的经济基础、综合国力。要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就需要不断提升经济硬实力,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大国央行向强国央行的转变。同时,基于我国国情,强大的中央银行是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金融强国,要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上海证券报:金融强国建设将赋予中央银行哪些新要求和新使命?
张伟:中国式现代化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在建设金融强国的大背景下,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既要充分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又要立足我国国情,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更加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有力、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和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第一,中央银行要协助建立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强大的中央银行要协助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加强基金行业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债券市场,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稳步扩大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一篮子债券组合交易功能,更好满足指数类投资者需求;夯实保险市场制度建设,提升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服务质量,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中央银行要协助建立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强大的中央银行要着力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着力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均衡投放,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强大的中央银行要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坚守宗旨、回归本源、找准定位、优势互补,切实增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第三,中央银行要协助建立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中央银行要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例如,针对性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拓宽养老服务机构融资渠道,更好地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支持发行各类绿色金融产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金融服务,拓展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市场深度等。
上海证券报:当前,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可以聚焦哪些重点、推出哪些举措?
张伟:整体来看,强大的中央银行需要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以及具备创新性、规范性、安全性的科技力量两项要素为支撑。目前具体可以推出的举措包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并推动其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加快“央行云”“金融云”建设。
第一,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功能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我国下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丰富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要通过继续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改革创新,探索完善全方位的人民币跨境环流机制,增强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的意愿,进一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数字货币快速演进对央行货币政策职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在各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不仅在国内支付清算方面有相关应用,还积极探索在跨境支付结算中的应用。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m-CBDC Bridge)目前已成功试运行,各参与方将探索评估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在跨境资金调拨、国际贸易结算及外汇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使得我国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之外开辟了另一条跨境支付清算的技术路线。展望未来,强大的中央银行要进一步借助央行数字货币的力量,持续提高国内和国际支付清算效率。
第三,加快“央行云”“金融云”建设。首先,随着金融科技持续发展,我国央行要进一步夯实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基础,高标准构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新一代中国人民银行骨干网络、数据中心和金融云建设,以进一步规范金融团体云应用,通过加强第三方算力设施建设,强化数据共享合作。其次,要牵头持续建设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能力,对数据定义、口径、应用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在金融机构内部以及金融机构间逐步建立起分层级数据管理规范体系,建立起数据标准处理体系,明确数据管理规则和业务标准,从整体上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和建设能力。最后,要划定好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的安全基线和责任边界,在提高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的同时防范风险。
本文来源 | 上海证券报
本文编辑 | 周茗一
责编丨丁开艳
校对丨兰银帆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