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仍存在短板弱项。本文指出,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应构建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优势互补的供给格局,增强政策的针对性、连续性及衔接配套,坚持市场化方式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银行业普惠金融市场服务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大中小银行共同服务的新格局。中小银行一直是服务“三农”、小微的生力军。近年来,在监管部门推动、政策引导和科技赋能下,大型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总体看,大型商业银行发挥“头雁作用”和网络优势,下沉服务重心,向农村、偏远地区延伸拓展金融服务;中小银行扎根当地,细分市场,深耕“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根据职能定位加大对特定领域的普惠金融支持。此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农业保险公司等通过“银政担”“保险+信贷”等方式做好风险缓释,基本形成“银行+担保+保险”的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2017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大、中小银行先后纷纷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实行普惠金融条线型垂直管理。通过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将内部资源、政策向普惠金融业务倾斜,下沉经营重心,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银行从机制、机构、人员、技术等方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
数字科技赋能增效
数字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针对普惠客户散、小、多、弱的特点,金融科技手段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数据基础差、信用风险高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开发线上普惠金融产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普惠金融获客能力、信用评价能力和风控水平。银行业数字普惠领域贷款规模和占比逐步提高,服务范围日益拓展,从存取款、转账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拓展到贷款融资、投资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从小额分散的个体金融服务拓展到相对大额集中的全产业链授信;从前端的信用评估、客户获取拓展到中后端的风险控制和产品研发。
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文章来源丨《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6月刊总第127期
本文编辑丨周茗一
责编丨丁开艳、兰银帆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