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台湾经济的“新常态”

1151 views

文/台湾政治大学金融系教授朱浩民

近年来,台湾经济也面临“新常态”的现象,包括GDP增长减缓、产业转型不顺、人口老龄化等。本文认为“新常态”的台湾经济必须扭转,否则长期下去前景堪忧;必须要有理性的体认,开放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然选项。

“新常态”(New Normal )最先是在2010年12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PIMCO)总裁艾瑞安(Mohamed El-Erian)所提出的,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各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很难再回到危机前的稳定“正常”状态;近几年来“新常态”则被常用于描述中国大陆经济增长减速、调整结构的痛苦转型过程。

现象1

GDP成长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

事实上,中国台湾经济近年来也面临新常态的现象,包括本地生产总值(GDP)增长减缓、产业转型不顺、失业率居高不下、薪资停滞不前、社会财富分配恶化、人口老年化等。

首先,台湾经济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之后,随着起飞阶段的过去以及增长动能的逐渐消退,近年来经济表现并不理想。台湾2001年到2010年的GDP平均增长率为4.23%,但2011年至2014年则平均只有2.97%,显见台湾经济增长已面临无以为继的困境(详见图1)。

经济增长动能减缓,就业情况自然表现不佳,因此近年来台湾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1990年台湾的失业率为1.67%,2000年为2.99%,2010年为5.21%,2011年至2014年虽然稍有改善,但平均仍有4.19%。其中较令人关注的是,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在各教育程度的劳动人口中,失业情况反而以大学程度者为最高。根据“主计处”的统计,2014年台湾平均失业率为3.96%,其中小学以下程度的失业率为2.04%、初中3.87%、高中3.79%、高职3.85%、专科3.09%、大学5.58%、研究所2.97%,显见台湾教育的产学落差严重,人才培育未能契合产业界的需求。

现象2

薪资停滞不前,社会财富分配恶化

经济增长减缓,就业情况不理想,劳工平均薪资增长因此有限。“主计处”数据显示,1991至2000年受雇劳工薪资平均年增加5.62%,2001至2010年的年增幅则降为0.61%,2011年至2014年的年增幅虽稍有回升,但平均仍只有1.63%。2014年受雇劳工全年平均薪资为月薪新台币4.7300万元,虽为历年最高,不过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后,以2011年价格衡量的全年实质薪资平均为月薪新台币4.5494万元,反倒不如1999年的月薪新台币4.6040万元的水平,劳工实质薪资经过15年的时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倒退。

更令一般受薪民众和年轻人沮丧的是,近年来台湾所得分配不均情况扩大。依据“主计处”的家庭所得收支调查报告,1990年依户数五等分位组,第五分位组之可支配所得为第一分位组之可支配所得倍数是5.18倍,此一数据在2000年为5.55倍、2013年为6.08倍,就可以看出台湾所得分配恶化的情况。从台湾历年来的基尼系数(详见图2)中可以发现,台湾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表示台湾的所得分配的确是在恶化中。

而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飙涨,台湾财富的分配不均比起所得分配的不均情形更为严重。房价高涨不仅让年轻人望房兴叹并有深沉的剥夺感,财富分配恶化也引发世代不公平的争议,造成社会的阶级对立,对经济发展将可能产生重大的干扰。

现象3

人口老龄化,经济长期生产力堪虑

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老化则是台湾经济长期发展的隐忧。由于台湾妇女的生育率逐年下降,以及医疗卫生的进步使得余命增加,台湾的人口老化程度日益加速。1990年台湾妇女生育率为1.81%,2000年为1.68%,2014年只剩下1.165%,台湾成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台湾居民平均年龄在1993年为31.11岁、2000年为33.55岁、2014年为39.83岁。1990年65岁以上的人口为1,268,631人,占总人口的比率为6.22%;2000年为1,921,308人,比率为8.62%;2014年为2,808,690人,比率为11.99%。人口老化将损害经济的长期生产力,老人赡养问题也值得大家重视。

解方1

经济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

“新常态”的台湾经济必须扭转,否则长期下去,台湾的前景堪忧。首先,全民必须要有理性的体认,开放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然选项。台湾是个小型经济体,唯有对外开放并且参与国际市场,才能争取继续发展的空间,也才能激发本身的竞争力,故步自封只是温水煮青蛙,终究会遭受淘汰。

当然,开放本身不是万灵药,不能解决台湾所有的经济问题,也必然会对岛内部分产业和民众造成伤害,因此当局必须对开放所可能的伤害详加评估,衡量利弊得失,取得民众谅解,短期进行社会救助,长期则辅导产业和劳工转型。

民众也必须了解,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对外开放不可能只取不给,必须做部分的牺牲以换取更大的获益,未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两岸服贸和货贸协议都是如此。

当局必须尊重少数,但也不能被少数霸凌而牺牲多数人的未来;政治人物不能为获取一己之利而葬送台湾的经济,年轻人更不能只想追求“小确幸”,而应该有国际观,大胆面对竞争和挑战。

台湾经济之所以会“闷”,是因为没有新“亮”点,也就是产业在面临全球新的竞争环境时没有顺利转型升级。过去台商多以“cost down”(降低成本)的代工方式逐水草而居,“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模式使得产业外移,同时也减少了岛内劳工的就业机会,劳工薪资因此停滞无法增加,这在基层劳工的情况最为严重。

随着“红色供应链”的崛起以及东盟国家的生产成本优势的发挥,台商的海外代工生产无以为继;而台湾本地除了少数的明星公司外,企业升级转型不积极,自有品牌发展不顺,再加上政治纷扰、民粹高涨,经营环境恶化,使得企业投资裹足不前,经济表现自然每况愈下。

台湾经济必须重新奋起、再创成长新活力。因此当德国等欧美国家在推动“工业4.0”、中国大陆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际,台湾当局也正在规划台湾产业升级转型的“生产力4.0”计划,将物联网、大数据、云端、移动通信等智能制造技术,结合各相关产业并加值,全面提升台湾的生产力。

我们希望当局和民间企业能够尽快将计划落实为执行力,而更需要注意的是,当局在推动产业调整创新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创造台湾经济活力的在地中小企业。

事实上这些台湾特有的“蚂蚁雄兵”,才是台湾的竞争优势,也是最能创造在地就业机会的中坚企业。鼓励在地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创意和发展,扶持“庶民经济”,应该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

解方2

营造公平环境实现租税公平、教育公平

此外,所得和财富分配的恶化,使得年轻人感觉被剥夺、前途茫茫,社会的反商情结高涨,阻碍企业的投资意愿,也将伤害台湾经济的长期发展。当局和企业除了共同拼经济让大家能够富起来之外,向富人倾斜的租税改革更是重要。

主政者要有担当,对长期被扭曲的租税政策做出调整,包括扬弃降税救产业的思维,减少讨好选民的不当支出,缓解薪资所得者租税负担不公,实施退休年金改革、遗赠税的调整等,营造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

最后,教育公平和人口老化问题也是当局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

教改制度一变再变,尚未见明确成效却引起更多的质疑。前面所提,各失业层级中以大学生的失业率最高,显见目前产学的落差,因此必须重新寻回技职教育,厚实经济发展的根基。而弱势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将阻碍阶级的流动性,不仅侵蚀正义公平,更埋下社会动荡的隐忧;人口老化问题如果不予改善,将损害经济的长期生产动力,这些都有待主政者重视与导正。

本文编辑/彭晓云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