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思考与实践

1822 views

文/中国邮储银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 刘存亮

本文编辑/张英凯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时代的普惠金融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以从构建“大数据”风险管控体系等三个方面布局“互联网+”普惠金融时代的业务实践,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步伐。

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新内涵,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新常态下,普惠金融的触“网”,将促进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深度整合,推动实现“互联网+”时代下,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互动关系

2005年,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即商业银行以可负担的成本,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各个社会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指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普惠金融主要为被传统金融市场排斥在外的长尾客户群体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这一群体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以农户、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个人群体往往收入较低,居住地区较为偏远,无法通过实体渠道得到传统、正规的金融服务,很少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支付或领取报酬,甚至鲜少进入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营场所。

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法人群体往往分布分散、规模偏小、经营管理透明度低、抵质押物不充足,不能足额或根本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其所需要的信贷服务,往往通过私人贷款或高利贷等获取融资支持。

普惠金融受众的以上特征,决定了对商业银行来说,与借贷给大企业相比,借贷给缺信息、缺信用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群体具有更高的风险。而为了降低这一风险,银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通过交叉验证等形式,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推高了银行的成本投入。尽管银行业在战略上不断提高对“三农”贷款、小微信贷的重视程度,却不得不采取相对审慎的高定价策略,以期使收益尽量覆盖风险。

这一模式的悖论在于:作为普惠金融的受众,低收入群体深感于银行信贷的“融资难”“融资贵”,他们的融资需求难以在普惠金融的体系内被满足;而作为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商业银行则掣肘于信贷定价难以有效弥补风险和财务成本的商业困境,缺乏进一步强化普惠金融供给的动力。强调金融权利的公平均等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包容性的普惠金融本质,与高风险、高成本、低回报的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实践,难以找到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有效均衡。

此外,普惠金融的终极目标在于建立“存贷投融”一体化的全功能、普遍性金融服务体系。这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息系统完善、金融专业技术提高等都提出了相较于单一信贷支持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高了银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

在“普惠金融”这一概念被明确提出的第十年,“‘互联网’+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或为解决这一悖论提供了可能的思路理念与技术手段。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互联网已超越信息技术本身,成为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构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引擎。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借鉴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深度整合后的普惠金融,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这已成为政府及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普遍共识。

首先,通过整合“大数据”资源,银行业得以全面了解“三农”和小微客户历史信用情况,降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降低商业银行小贷微贷的业务风险。

其次,与高边际成本的人工实地作业和实体渠道建设相比,互联网技术具有更低的边际成本,这使普惠金融在“以零利润获取客户”的基础上,让“以零成本创造财富”成为可能,从而有效降低投入水平,降低普惠金融成本投入。

最后,“云平台”的开源特征,将促进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共享,有效降低跟进者的进入壁垒,进而提高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通过竞合共赢,推动新型普惠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

银行业“互联网+”普惠金融的业务实践

互联网技术具有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先天优势。互联网企业已将其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积累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在全领域金融服务方面的先发优势,并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方面率先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

互联网企业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全面进入,在丰富金融供给的同时,全面加速了利率市场化、存款理财化、支付电子化进程,激发了社会大众和小微企业更为广泛、多元的金融需求。但是,在经过“爆发式”增长后,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因风险持续暴露,饱受监管和市场的质疑。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时代的普惠金融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若能充分学习和借鉴互联网思维,将多年普惠金融服务推行过程中积累的网点优势、客源优势、授信评级和风险控制技术优势,转化为自身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步伐,则可在新型“互联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布局“互联网+”普惠金融时代的业务实践:

(一)构建“大数据”风险管控体系,解决普惠金融“高风险”难题

大数据技术已渗透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社会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既是大数据的重要生产者,也是典型的数据驱动产业,其授信决策、风险评级均高度依赖对借款人历史交易流水、征信记录、信用评级等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应用。商业银行这一运作模式使其更倾向于为历史数据充足的客户提供信贷支持。

而普惠金融服务就是要向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从未享受过信贷服务的客户群体提供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征信系统共收录法人2102万户,其中有贷款卡的企业和其他组织1041万户;收录自然人8.7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3.7亿人。这意味全国2000万法人经营实体中,50%以上没有信用记录;14亿人口中超过70%缺乏信用数据。

构建“互联网+”普惠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用车、用网、纳税等社会综合数据流,进行快速搜集、有效甄别,在不依赖“亲见亲核”交叉验证的前提下,实现对借款对象的还款意愿(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支撑(Capital)、押品担保(Collateral)、经营条件(Condition)“5C”的全景式扫描和合理判断。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对金融数据“空白人群”的辨识度,着力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而降低银行提供普惠金融的风险。

(二)创新“互联网”产品服务模式,解决普惠金融“高成本”难题

普惠金融意味着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客户服务的包容性和广覆盖,要求尽可能惠及所有有合理金融服务需求的经济主体。在传统模式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需要以高昂的成本铺设实体网点。然而,这些处于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实体网点,往往因为业务规模较小、收入利润较低等原因,处于收支勉强平衡乃至入不敷出的临界状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铺设这些实体渠道的边际收益为负。

依托实体网点扩张,覆盖弱势群体和偏远区域,这一传统模式的最大弊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无法大规模、持续性地向贫困人群和偏远地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更遑论实现理想普惠金融体系之目标:公平均衡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生产力要素在城村二元结构间的双向有效流动,真正实现所有人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

覆盖全球的电子信号,7×24小时的运营模式,为普惠金融插上“互联网”之翼,突破时间、空间的瓶颈,以低廉的边际成本,覆盖传统意义上因偏僻分散而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借势技术驱动,扩大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民总规模达到6.49亿,其中,农村网民总数达到1.78亿,占所有网民的27.5%。互联网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快速普及,为网络理财、在线支付、线上贷款乃至股权众筹等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去中介化,极大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匹配程度,能够随时将不同地域的金融服务与金融需求进行匹配,有效地降低交易撮合成本。大数据调查分析技术,将在极大程度上压降商业银行对传统“亲见亲核”交叉验证技术的依赖,使小贷微贷与大企业贷款相比不再成本高企;“信贷工厂”的标准化流水线信审模式,将通过精确的模型设计、有效的情景规划、环环相扣的预警管理,推动信审模式由“经验依赖”向“程序判断”的转型升级,从而为缓解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三)推进“云平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解决普惠金融“低回报”难题

大数据、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加速了普惠金融的转型升级。但“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金融的本质依然是传统的存贷投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无法从根本上颠覆传统金融的本质,却能有效加剧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变革。

“云平台”的日趋成熟和普遍应用,将通过开源的平台建设,有效促进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共享。普惠金融领域的跟进者,将无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去重构提供这一服务必需的基础设置。普惠金融的进入门槛有效降低,普惠金融将不再是商业银行抑或是小贷公司、个体网络借贷(P2P)平台的内部循环,依托“云平台”支持下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中枢,其所构建起的将是更加有效、智能、多元的普惠金融综合生态系统。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的特征与普惠金融系统融合的深化,对于普惠金融而言,互联网技术将逐步从“金融信息的传递者”转变成为“金融价值的配置方”。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电商渠道、政府机关、P2P平台等等,新型普惠金融生态系统下,多渠道、多经营实体的竞合共赢将成为可能。

随着参与主体的逐渐增加,随着经营模式的持续创新,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同步的“云平台”信用将成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普惠金融亦将在完成提供均等金融服务目标后,通过使命迁徙,行向更深、更远之处。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