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中国银监会山西监管局局长,现华润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晓勇
本文编辑/张英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面对经济下行、金融风险积聚的局面,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定实施金融振兴战略,将金融振兴作为山西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015年5月29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金融振兴推进大会,省委书记王儒林明确提出了金融振兴八项重点任务:一要积极应对和处置各类金融风险。加快处置在全国影响较大的金融风险,恢复金融机构的信心。金融部门也要理解企业当前困难,与地方和企业共渡难关。明确地方政府是金融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多渠道处置不良资产,严控新增不良贷款。二要全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晋商优良传统,综合施策加强“诚信山西”建设,建立互联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比较完善的信用服务体系。完善信用奖惩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守信者人人都赞扬、失信者处处受制约的局面。三要千方百计用好并不断拓宽融资主渠道。积极争取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总部对山西的融资支持。规范改造现有的政府融资平台,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完善保险资金投资山西建设的引进机制,运用信用保证保险增信机制帮助企业融资。四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培育企业上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利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继续扩大债券融资,加快各类要素市场建设。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股权,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实体经济。五要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和创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加强跨区域金融合作。加快农信社改制步伐,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加快打造地方金融控股集团,规范发展小贷公司等小型法人机构,大力培育民营银行等新型机构,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六要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更好发挥国有资产效能。加强领导协调,加快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扶持鼓励企业增加直接融资。七要积极改善企业融资服务。地方政府要研究建立企业资金链应急周转保障基金,及时帮助企业还贷续贷。金融机构要区分情况,适当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大力发展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扩大抵押品范围,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绿色通道。加快完善金融便民服务。八要用足用活用好各类政策。积极对接中央金融政策,落实好有关企业的减负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6月8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山西金融振兴的意见》和《促进山西金融振兴2015年行动计划》。之后,举办全省领导干部金融理论与实践培训,促进各级党委政府把金融意识嵌入司政理念中;主动引进各类金融人才,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领域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先行突破;主动听取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排查梳理出金融领域存在的108个困难和问题,及时分解落实,研究解决;把金融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为山西金融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体,山西银行业是全省经济的融资主渠道和重要产业。银行监管部门在金融振兴、服务发展中应当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当前应当抢抓机遇,加强协作,将优化金融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作为突破口,构建三者良性架构,大力推动金融振兴,有效服务山西发展。
优化市场环境,推进金融生态建设
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离不开良好的诚信文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有利的政策环境。
诚信文化建设是优化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以“诚实守信”为本质特征的晋商文化是山西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对优化山西市场环境、发展信用经济意义深远。当前,须以“信用山西”建设为契机,以诚信宣传为手段,以诚信教育为载体,培育诚信文化氛围,倡导诚信道德规范,树立社会诚信典范,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不断提升山西金融发展软实力。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支持发展和防范风险两方面入手。支持发展方面,一是按照法治方式和市场原则,深化简政放权,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要求,公开审批流程,强化流程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效率。二是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资金多元、市场运作”的原则,创新融资担保模式,降低保费标准和反担保要求,突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低费担保导向作用。三是支持完善征信系统功能。配合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行业在内的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快地方、行业、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及互通互联,逐步形成统一的征信平台。防控风险方面,一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贴机制,发挥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合力。二是完善风险应对机制。明确省、市、县三级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政银企协调沟通机制,统一应对、分类施策,有效维护银行债权,增强市场信心。三是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互联网金融发展等新形势,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优化政策环境必须推进金融法治建设。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经营风险的特许行业和遵循市场规律的特殊企业,要坚持法治方式与市场原则。一是完善政策形成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实现金融立法和改革决策有效衔接,做到重要金融政策出台于法有据、有法可依。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授权必须为。尊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既有效推动银行业改革发展,又切实减少不当行政干预。三是加强银法合作。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司法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加大对金融欺诈、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切实维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深化改革发展,激发金融机构活力
推进银行业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生存与发展、存量与增量、动力与能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区别情况,分类施策。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高风险机构,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解决生存问题,存量问题固然重要,关键要解决好增量问题。解决增量问题,要着力解决动力与能力问题,根本出路是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完善公司治理,激活内在动力。深化改革发展,既要依靠政府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又要坚持法治方式与市场原则,激发发展活力。
第一,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整体规模大,但长期积累的存量包袱沉重,新的风险又不断积聚。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消化历史包袱,防止出现新的问题。不仅要积极推动高风险农村信用社改制,还要支持发展良好的农村信用社改制,引导好社会投资入股高风险农村信用社,通过好帮差、强带弱,加快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步伐,真正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省联社要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及时帮助解决农村信用社改制和高风险机构并购重组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第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做精做强。全面提升公司治理、业务治理和风险治理能力,是山西省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完善公司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的关键又在于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协同推进,重点是形成良好的董事长、行长遴选机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城市商业银行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问题,推动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实现市场化运营,防止治理结构和实际运行“两张皮”。监管层要继续“抓两头、带中间”,引导管理规范、效益良好的标杆银行创新发展,做精做强;推动公司治理不完善、经营风险较大的银行加快改革,引进战投,增资扩股,化解风险,实现良性发展。全省城市商业银行要结合区域发展特点,找准细分市场,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切实做精、做细、做深本地市场。
第三,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山西金融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指导,帮助山西信托公司和山西金融租赁公司择优引进银行类或金融类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各企业集团及其财务公司注重自身经营决策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的协调统一,促进财务公司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改善对企业集团的金融服务,加大对成员单位消化过剩产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集团企业有效应对经济下行期行业风险,实现财务公司、企业集团和经济社会的多赢目标。
第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发展。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战略目标,把握发展方向,激发内生活力,形成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大、中、小型银行优势互补,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得益彰,各类市场主体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协调合作的发展格局。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确立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型银行要跟进区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战略品牌,在服务山西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获得新发展。政策性银行要走进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粮食安全、重大民生工程和政策扶持的领域,从战略性产业和政策性金融业务中谋求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要下沉服务、下沉机构、下沉资金,在扶小、助微、支农中实现新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回归功能定位、回归本质业务、回归自我发展,从坚守主业、纵深开拓中求得稳健发展。
提升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唇齿相依,监管部门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努力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一是以“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基础金融服务”为目标,加大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工作的力度,推动涉农机构向行政村延伸服务网络,力争实现全省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二是深入推进小微和社区支行建设,下沉网点,延伸服务,支持在小微企业聚集地和商圈设立小微专营支行,进一步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网点,逐步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推动发展普惠金融,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参与和扶持。一是强化政策落实,实现政银企良性互动。建立完善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构建产业政策、企业项目与银行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金融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二是促进充分竞争,增加金融有效供给。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设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积极引进各类中外资银行,丰富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提高业务电子化替代率。合理设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改进续贷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三是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作为实体企业,应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严密论证项目前景,做到市场前景与长期回报兼备、管理能力与业务扩张同进、债务结构与负债水平合理。四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债,以及吸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直接融资。
在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始终坚持“抓大不放小”,既要保证主导行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又要做好小微企业、“三农”、弱势群体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融服务,惠及民生,服务大众。当前,要积极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带动和关联的省内产业企业发展,助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和晋冀蒙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支持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加大对铁路、公路、低热值煤发电、科技创新城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保障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实施战略转型,落实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要求,适度提高小微不良贷款容忍度,向小微企业和“三农”倾斜信贷资源,大力发展民生金融业务,有效满足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养老健康、住房等消费领域金融需求。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业务模式、机制、流程和产品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