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主动负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转型的突破口

1812 views

 

文/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沈荣勤

本文编辑/张英凯

随着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主导的负债模式正面临 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负债模式转型这一课题,从比较被动负债及主动负债特点入手,分析了主动负债兴起的成因,总结了国外同业主动 负债模式及其启示,并在对比国内外主动负债发展差距基础上,提出国内银行发展主动负债,构建可持续负债模式的“时”“空”安排。

随着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市场风险逐步显现,被动负债主导的负债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回顾国际同业走过的路,重构被动负债与主动负债协同发展、互为补益的负债经营模式,无疑是当下国内银行适应金融新常态、加快战略转型的突破口。

概念阐释:主动负债的内涵、特征及背景

主动负债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主动负债,就是银行为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利率和业务结构的平衡,积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主动地对资金来源、规模和结构进行管理的一种负债方式。与被动负债相比,主动负债还具有以下特点(详见表1)。

64-1

主动负债兴起的背景与成因

从 国际金融史来看,主动负债往往与经济周期和金融制度变革等密切相关。从国内来看,随着近年来经济放缓、利率市场化加速,被动负债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主动负 债引起更多关注。一是负债来源“萎缩”,要求负债模式转型。2012年至2014年末,国内银行本外币存款同比增速一路下行。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居民、企 业乃至政府的金融意识超前,资金收益意愿强烈,导致银行存款“搬家”和流失现象加剧;二是资金成本高企,倒逼负债模式转型。在新增资金量缩减的背景下,市 场机制必然导致价格抬升。据16家上市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其存款平均付息率为2.9%,同比上升23个基点(BP)。2015年以来,银行负债成本 更是普遍上涨,尤其是自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取消以来,多数银行迅速提高存款利率;三是商业逻辑生变,催促负债模式转型。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长期秉承的 “以存定贷”商业逻辑将向“以贷定存”转变,要求银行在资产与负债“两端”同时发力、联合管理,使负债更灵活、可控。

国际经验:西方银行主动负债典型模式比较

从西方典型国家银行负债模式变迁来看,主动负债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且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内生型,即市场自发型,以美国为代表;二是外生型,即政府推动型,以日本为代表。这两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差异详见表2。

纵观美、日商业银行主动负债模式,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经验。

65-1

启 示一:经营理念要有应变性。回顾美日两国银行主动负债历程,都先后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负联合管理”等三个阶段,且后两个阶段是主动负债 诞生和演进的重要时期。其中,在“负债管理”阶段,国外同业多实行“无差别”主动负债,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金弥补流动性缺口,支持信贷扩张。但此时的 负债经营易出现杠杆过高、风险上升等问题。因此负债理念逐渐转向“资负联合管理”,即依据自身实际与发展规划进行“有选择”地主动负债,经营理念日趋稳 健。

启示二:产品工具要有迭代性。主动负债离不开金融创新。在“无差别”主动负债时期,银行 主要对存款流动性、价格和计息方式等进行创新,以提升资金留存率,降低负债波动度,可谓是将“被动负债主动化”。在“有选择”主动负债阶段,银行侧重于拉 长负债期限、优化负债结构,以降低整体负债的不确定性。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又相继诞生多种可主动调节资负结构的证券化产品,可谓是将“主动负债证 券化”。

启示三:制度安排要有体系性。由于国外同业主动负债演进历程几乎与其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步,政府机构在此期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较好地指引和规范了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并呈现出市场与法制“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为银行业开展主动负债和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 示四:发展阶段要有差异性。国外同业十分注重对负债结构的合理调控。这是因为主动负债主要依靠金融市场配置资金,一旦流动性趋紧,主动负债易演变为“高成 本负债”,甚至“无债可负”。因此,在特定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下,国外同业会因时因势进行调控,来化解其“副作用”。以美国银行业为例,自20世纪70年 代主动负债诞生以来,其占比总体上升。但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银行业又能根据自身需要和监管要求不断调控和修正,使其财务、风险等经营状况更加稳健。

国内“素描”:银行业主动负债发展情况解析

发展现状

与 国外同业相比,国内银行主动负债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目前正处于由“负债管理”向“资负联合管理”过渡的阶段,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偏小。据16家上 市银行年报披露,截至2014年末其主动负债规模约6.5万亿元,占其总负债的6.51%,仅接近美国银行业1975年的均值。这也表明国内银行的发展空 间较大。二是增速迅猛。2010年至2014年间,上市银行主动负债余额与占比实现“双升”。其中,余额较2010年末增长208.07%;占比上升 3.05个百分点。三是产品单一。据银行年报显示,国内银行通常采用金融债券、同业拆入、央行借款、同业存放等基础型工具。但上述产品增速不稳、波动剧 烈。这说明国内银行对主动负债产品和工具的使用缺乏明确战略和长远规划。四是格局多元。上市银行主动负债呈“大行低、小行高;大行进、小行退”的特点。究 其成因,既有大行存款基础相对稳固,发展动力相对欠缺的因素,也有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中小银行扩张势头减慢的影响。同时,在发展中部分银行逐步塑造出特色 鲜明的主动负债模式,主要有“平衡型”“理财型”和“同业型”等三类(详见表3)。

66-1

差距对比

与国外先进同业相比,国内银行主要存在“两大差距”:

1.理念陈旧。如果说国外同业的主动负债理念是“长期均衡型”,那么国内银行则是典型的“短期需求型”。国内银行更多是利用主动负债满足短期需求,缓解一时的流动性“饥渴”,而缺乏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长期规划与前瞻投入,以致资产负债匹配度低、期限错配严重。

2. 工具不足。国内银行在主动负债工具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仍侧重于基础型工具。这使其主动负债交易局限于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容易增加行业 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国内银行对各类新兴负债工具涉猎较少。这既造成产品高度同质化,又导致投资者结构相对单一,以致其成长前景受到限制。

原因剖析

究其成因,主要有银行自身、政策法规和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因素。

1. 银行内部动力不足。国内银行发展主动负债之所以不积极,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存款等被动负债价格仍相对低廉。据16家上市银行年报显示,2010年至2014 年其平均存款付息率为2.11%,依然低于多数主动负债工具;另一方面,虽然实施20年之久的存贷比指标已取消,但银行“存款立行、以存定贷”的思维定势 和行为惯性依然存在。

2. 政策法规尚不健全。与美日相比,国内有关主动负债的配套法制与政策体系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利用资产证券化推动主动负债、促进资负联动上,仍处于“试水”阶 段。一是“空白点”尚存。如国内虽颁布了资产证券化法规,但对特殊目的载体(SPV)制度的权责定义仍较模糊,操作性不强;二是“流动性”受限。银监会和 证监会对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分业监管和制度差异,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无法跨市场流动,限制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三是“困难度”增加。现行监管 制度使银行在资产证券化时面临“两难”局面。这明显抑制了银行金融创新的热情。

3.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在主动负债交易渠道上,呈现银行间市场“一叶独大”的局面。这固然有其成立时间较早、发育比较成熟、机制相对完善等因素,但也反映出国内资本、货币和衍生品等金融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产价格发现及定价功能偏弱,限制银行开展更高层次的主动负债业务。

虽然面临上述困难与矛盾,但随着存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银行主动负债与被动负债“一升一降”的大势不可扭转。结合国际经验来看,目前国内银行的主动负债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仍将加速发展。

政策建议:国内银行发展主动负债的“时”“空”安排

结合前述分析可知,积极发展主动负债,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负债经营模式,既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又极具空间、机不可失。

在“时间”安排上: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纵观国际同业主动负债发展历程和逻辑,不难发现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风险’到‘高风险’”这一原则循序渐进、梯次展开。故国内银行亦应统筹安排、远近结合、步步为营。

1. 近期:围绕“优化负债结构”推动主动负债多元化。鉴于国内银行在提升负债资金留存,提高资产负债匹配,以及稳定长期负债资金供给等方面可用工具相对较少, 当前应着重探索对基础型工具的“改造升级”与组合配置,并形成以基础型工具为主,央行负债工具为辅的整体格局,持续优化负债结构。当然,国际化程度较高、 市场影响力较大的大型银行,还可利用集团海外布局优势,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发行跨境存款证、金融债和同业存单等,进一步拓宽主动负债的渠道及来源。

2. 中期:“围绕提升负债黏性”实现主动负债结构化。在主动负债多元化基础上,遵循投资人与银行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创新产品和收益模式,如发行 集固定收益型产品与信贷、股权、债券、金融衍生品等工具于一体的“结构性票据”和“浮动利率债券”与“反向浮动利率债券”等工具,不断提升“负债黏性”, 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并增强对负债规模、成本、期限和结构的掌控力。

3. 远期:围绕“资负联管互动”加快资负管理主动化。资产证券化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工具,既可以扩展资金来源,又能实现资产负债的精确匹配。故从某 种意义上讲,资产证券化亦可称之为广义主动负债工具。为彻底扭转国内银行在负债管理上习惯做“加法”而不愿做或难以做“减法”的局面,银行可通过发行各类 资产证券化产品,真正实现资产负债良性互动,并为银行“资产轻型化、负债持续化”转型创造条件。

在“空间”安排上:整体联动、协同并进

笔 者以为,利率市场化完成后一家银行的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其全资产经营能力,并以此来驱动负债,实现各类资产与负债的战略性和策略性匹配。这就对银行负债能 力尤其是主动负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主动负债业务发展,既有银行自身理念转变的问题,也有监管政策支持的问题,更有市场发育与配套等问题,故需要三者 整体联动、协同并进。

1. 银行层面:做好“理念转变”与“人才培养”。银行要顺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切实转变资负管理理念,不断强化“资负联动”意识。同时,根据主动负债发展趋势和 要求,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建立一支专业性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预判外部经营形势,从稳定负债构成、分散负债来源、控制负债成本入手,综合考虑全 行战略导向、经营目标、资负发展水平和结构,积极探索主动负债创新手段,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实践素材和革新诉求,积极呼吁新政策、新法规出台,规范和促进 主动负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2. 监管层面:做好“市场建设”与“制度支持”。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快金融市场建设,逐渐放宽主体权限,提升交易主体数量,最终打破市场分割,形成统一的金 融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修改完善和制定推出相应政策、法规与操作规程,并筛选出可鼓励发展的业务品种,为新兴业务或品种提供良好环境,以提高主动负债的市 场容量和深度,促进主动负债多样化。

3. 市场层面:做好“有效联通”与“协调协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构成,其相互之间的联结程度与协同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主动负债尤其是 高层次主动负债业务发展。首先,建立科学的金融市场治理结构,使资金能在市场间自由流动,改变主要以银行间市场和一级市场为主的现状。其次,增加市场参与 主体。扩大投资主体的联通程度,放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进入货币市场的条件;允许更多机构进入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再次,形成跨市场产品创新机制,推出符合 两个市场发展现状的跨市场投资产品,使更多符合风险与收益偏好的资金能自由流动。最后,建立严密风控体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联结程度越高,其风险也 越大。为此要规范市场运作,规制交易行为,提高运作透明度,降低市场风险。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