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蝶变

 

文/ 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 董俊峰

本文编辑/孙雪强

在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业态的监管尺度在逐渐趋严的背景下,全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偏好,较前两年更加客观、冷静,更趋稳健与平衡。本文在分析银行业互联网金融转型驱动力和转型模式的基础上,指出银行互联网金融“保卫战”的四大主战场,并为重塑银行业面向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提出建议。

2015年7月,国务院十部委 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12月,央行发布《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银监会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研究起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一系列的监 管新规,标志着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业态的监管尺度在逐渐趋严。

同时,昆明泛亚有色金融 交易所和“E租宝”等机构,披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外衣,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门店地推等方式,快速聚敛社会理财资金,行非法集资之实。后因资金链断裂或者涉 案被冻结资产,导致投资人遭受巨大损失,造成了严重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社会影响恶劣。

从包容性监管到审慎监 管,从鼓噪创新到风险暴露,从欣欣向荣到市场出清,整个业态,发生了微妙而反转的变化。自2015年下半年起,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创新形象受到冲击,很多人 在问:互联网金融是不是伪命题?互联网金融如果脱离了金融本质,脱离了必要的风险控制和合规遵循,脱离了与金融机构相同强度的对称监管,是不是会重蹈泡沫 破裂的覆辙,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伴随监管规范的逐步确立,以及投资者遭受欺诈和巨额资金损失这些活生生的风险教育与警示,全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偏 好,较前两年更加客观、冷静,更趋稳健与平衡。

 

“互联网+”给银行带来了哪些挑战与应对之策

先说挑战,笔者认为主要 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千禧一代(即“80后”、“90后”客户)的互联网消费习惯较他们的前辈更加挑剔。新生代对互联网金融的体验诉求,更强调便利性、免费 或者趣味性,而较少像年纪大的客户一样更关注安全性。而银行的固有文化,并没有把便利性和趣味性放在第一位,会更强调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从产品的交互 界面到流程体验上,银行被年轻客户诟病较多。二是技术创新给金融科技公司带来差异化竞争力。这些公司更为敏感并快速应用互联网新技术,非常便利地提供标准 化、低门槛的金融服务。其相对银行的竞争力,体现为服务效率的提升与边际成本的降低。三是因为客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的碎片化,导致金融需求的满足更 体现为场景嵌入化。社交互动、电商购物、在线娱乐,这些高频互联网场景的黏性和吸引力,远远高于银行的金融门户,因此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流量入口之争中处 于劣势。

再说如何应对,一是技术 创新和金融脱媒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与观念解放。银行业已经深刻体会到随互联网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冲击,通过互联网金融“蝶 变”,达到创新转型的共识已经形成。从早期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产品迁移和服务延伸,发展到向互联网公司或金融科技公司学习,快速迭代产品,开 展互联网模式的营销,寻找跨界合作机会实现嵌入式销售,这一切的变化,其实外因来自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理解、接受和拥抱。二是场景挤压带来的渠道、产品与 体验的整合重塑与配置。互联网的高频场景和流量入口,基本上已经为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等互联网巨头占据,所以银行在金融服务场景拓展和互联网 获客空间方面,遭到了挤压。倒逼的力量,产生了内部推力。推动银行在渠道投放、产品迭代和客户情感诉求洞察三方面优化配置、重塑流程、再造体验。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转型驱动力和转型模式包括哪些

进入21世纪,整个全球 银行业都面临着剧烈的变革环境和行业性脱媒挑战。在前后15年时间里,有两次影响比较大的冲击。一个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经营风险、市值 波动,以及因监管偏好调整导致的巨大合规成本压力;另一个是2012年之后开始的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传统的支付、融资和理财业务被互联网技术公司、电 商企业、第三方支付行业严重脱媒。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16年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当前的银行面临如下变化:一是客户忠诚度下降,二是客户的跨区域、 跨境金融需求不断综合化,三是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四是互联网化服务的比例显著上升。而且,这种形势的演变在愈演愈烈。

从大趋势上看,国际化大 银行的发展路径,经历了过去20年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经济红利,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通过互联网金融创新转型的驱动力也越来越强。从行业观察的角度看,银 行业的互联网转型,主要呈现三种模式:一是在银行内部开展互联网新技术创新,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比如花旗银行开始把电子银行的安全认证工具,从 电子令牌更新为内置在手机上的一个应用软件(APP),大大降低机具的投入费用开支;又如银行根据客户的信用卡消费记录,挖掘客户的生命周期,并主动推动 消费金融服务;再如在网银的页面上开展类似通过抽彩票让客户博手气的营销活动,以增加银行服务的趣味性。这些内部创新,达到了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 度的目的。二是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达到提升服务黏性或者拓展全新客群的目标。比如,大通银行与MCX(一家二维码扫码支付公司)合作,将8900万个人 客户开放给MCX,作为使用扫码支付的天使客户,意在为自己的零售客户提供全新的支付体验,提升黏性。三是直接投资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为未来传统业务萎 缩后将面临的经营周期转折做好主营业务切换的战略储备,比如富国银行投资并收购了Lending Club公司大量的股票。

 

银行的主战场在哪里

网络支付。一 是虚拟账户体系提高支付便利性。遵循监管新规,银行可以通过实名制鉴权在线开户。通过在线开立的二类和三类账户,可以支撑直销银行虚拟账户体系,大大提高 客户在线开户和支付的便利性,也可以帮助银行在跨界合作中,应用虚拟账户体系实现全新获客、沉淀结算资金等场景金融目标。二是移动支付市场日趋成熟,给银 行带来弯道超车机会,近场通信(NFC)手机支付产业链逐渐成熟,一方面有利于银行不丢失线下收单市场,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在移动支付交易数据获取方面得到 保证。

财富管理。一 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加大银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力度,突出银行系理财在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综合优势。二是加大在线消费金融等资产证券化 的力度,一方面减轻资本约束压力,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投资选择。三是利用线上、线下协同的渠道优势,开展财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利用银行 集团综合经营的产品优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元化资产配置服务。

产业链金融。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和贸易融资出发,借助产业链的互联网化进程,银行可以和产业链合作,通过对交易链条上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的掌握,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从产品维度实现:将在线产业链服务从支付结算向融资拓展;二是从客群维度实现:将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大量中小企业延伸。

小微融资。美 国很多大型银行采取与合资质的网络贷款平台合作,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比如大通银行与On Deck(一家网络小贷公司)合作,使用该公司网络贷款平台的大数据挖掘和信用评价技术,拓展自己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拓展这部分市场时,面对小微客户, 以大通银行的中小企业服务品牌面目出现,而实际内部系统后台的授信评级、贷款审批和贷后监控,则使用On Deck的技术平台并为此支付信息技术(IT)支持费用。这一做法,一方面可以快速解决银行此类系统全新开发需要较长周期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运 营和风控成本。

交易银行。越 来越多的银行在公司金融和贸易金融领域整合产品,整合前中后台资源,通过建设交易银行平台,更大程度借助互联网渠道和开放平台,帮助企业实现账户管理、跨 境现金管理、资金托管、贸易融资、市场风险管理等全方面财经管控需求。随着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越来越互联网化,交易银行的平台化和数字化服务能力成为核心 竞争力。

 

什么是银行业面向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

构筑大数据采集与应用能力。中 国政府已经发布《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大数据开放共享、大数据技术研发、大数据安全运营、大数据治理。这些为银行利用大数据提升互联 网金融创新和经营能力提供了底层基础设施。大数据的采集、交易、共享、挖掘和商业洞察应用,对银行业开展网络精准营销、在线获客和活客、网络融资授信决策 和贷后监控、网络支付反欺诈、智能网点销售资源配置等均具有高可靠的可视化支持能力。

围绕场景配置产品与服务。互 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结合点是场景,场景的概念超越了渠道的内涵,囊括了客户刚性需求的满足、产品的组合配置、渠道的无缝衔接和恰当的营销时机,等等。互 联网金融市场进入了场景制胜的战术阶段,银行通过深耕场景、经营场景,能否将最合适的产品,通过最合适的渠道,在最合适的时机,推销给最合适的客户,将是 场景决胜的关键。

持续经营客户体验与客户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决定客户忠诚度的不仅仅是产品功能,而更多体现为客户体验、客户关怀。即客户对情感诉求的要求程度,远远高过对功能诉求的要求程度。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如果做到给客户惊喜,或者超出预期的体验满足,将是与客户维护持久恒定客户关系的法宝。

储备和积极探索新技术。区 块链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在不断演进。技术演进的过程,也是技术与业务、技术与需求、技术与商业模式不断磨合、不断适 配的过程。银行的互联网金融部门和信息科技部门应高度关注这些新技术的最新发展,追踪新技术的最新商业适配场景,尽早储备技术的应用研究成果。一旦模式成 熟,即可第一时间引领市场潮流。

夯 实风险管理和合规遵循基础。合规遵循是银行经营的前提,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信用的基础保障。互联网金融具有产品服务的交叉性、生态的开放性和跨界的复杂 性,其中潜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各种风险类型(或者要素),如果控制不到位,容易产生传染和放大效应。因此,必须通过大数据、互 联网征信等各种先进手段,有效识别、规避、控制和管理风险,保证业务健康发展。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