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余建:“三农”领域普惠金融的实践之路

991 views

yin hang yuxindai

本文认为,农村金融是最直观体现中国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地方,农户贷款难问题是农村金融的主要痛点,而主要难点在“信用、信息、信心”的“三信”的缺失。本文以浙江实践为经验,提出以“信用体系”为道,以“金融科技”为术,以“三水精神”为法的金融普惠“三农”的解决之道。

农村金融是最直观体现中国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地方,农户贷款难问题是农村金融的主要痛点,体现在担保难、不良率高、覆盖面难以提升等方面,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浙江农信数十年来在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2013年浙江农信出台了《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又制定了《普惠金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两次均由浙江省政府发文,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创业普惠、便捷普惠、阳光普惠、智慧普惠等领域都有所成就,为解决农户贷款难,破解担保难、降低贷款不良率、提升贷款覆盖面、打通“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总体而言,农户贷款难,主要难点在“信用、信息、信心”的“三信”的缺失。

一是信用的缺失。从浙江农信实践来看,每百户农户里,只有不到1户是逾期客户。但农户信用情况并未被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掌握,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认为,征信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征信体系还停留在银行内部采集评价阶段,商品信用体系、政务信用体系、公共事业信用体系、非银行金融信用体系以及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在实践中也发现,很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没有任何征信记录,由于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银行不能及时掌握农民的信用情况,通常为规避信用风险而惜贷。

二是信息的缺失。传统信贷理念下,一般银行通过流程和权限的设置来降低不良率,但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大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标准的信息予以呈现,一般金融机构难以完成有效的信息替代、信息评价等工作,使得基层信贷员相关的调查获取的信息难以有效传递信贷决策环节,信用贷款难以推广,进一步导致银行通过抵质押的价值判定来直接替代信息评价的不足。但由于农村“三权”抵押品流通机制的不完善、农村财产交易市场较小等,通过抵质押来替代信用评价在农村实行较为困难。

三是信心的缺失。普惠金融不全是业务问题,也包括金融教育。只有充分接受金融知识教育,形成“贷款很容易”的理念,老百姓才更加有信心去接受正规金融服务。相比企业贷款,农户贷款单笔金额少,客户基数广,而且农户分布区域广泛,对前台业务营销人员来讲,完成一笔农户业务办理,可能需要的时间和人员投入却未必会比企业贷款少,前台人员管户压力、业务办理业务量大,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只针对部分优质客户贷款,覆盖面低,农户无法形成什么条件可以贷款的直觉,对于自身获贷“信心”不足,更加倾向于民间金融等解决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浙江农信通过探索、实践和创新,初步形成了以“信用体系”为道,以“金融科技”为术,以“三水精神”为法的解决之道。

首先,浙江实践证明,必须用体制机制的完善解决个人信贷违约,信用体系建设,可以作为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最优路径。解决一两户农户贷款不难,难的是整村授信、批量贷款。20世纪80年代,浙江农信开始尝试信用体系建设,培育重视信用、创造信用和开发信用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抓信息采集。从2008年开始,浙江农信连续十年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全省1万名客户经理深入农村走访农户,主动入户询问生产经营和金融需求,建立普惠金融信息档案,目前已经建档1600万户,占到全省九成以上,除人工采集外,还主动对接信用中国、信用浙江等政府数据库。二是抓信用评定。2011年省农信联社与省农办联合发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2013年又联合省农业厅、省工商局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定,同时建立村级信用评定小组。目前已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覆盖了全省七成的农户、六成的村、三成的乡镇。三是抓奖惩机制。将信贷初审权放给村里,村子里实行“金融自助”,农户讲不讲信用、可不可以贷款,由小组集体商议、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村民内部也形成了还款监督机制。通过这套信用评价体系,浙江农信直接开展信用贷款创新,向信用好有需求的农户,直接发放信用贷款。2017年末,浙江信用贷款余额达2500多亿元,较年初新增800亿元,新增贷款八成是信用贷款,不良率仅0.4%,解决了农村地区农民抵押难、保证难和贷款难问题。十年的磨炼,信用体系真正融入了农村社区,部分地区评定中甚至纳入党建、道德建设等社会治理因素,形成了“红色贷款”“道德银行”“慈孝信用共建基地”等品牌,实现良好信用奖惩机制,进一步促进覆盖面提升和不良率下降。

其次,农信的“大平台、小法人”体制机制,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让信贷流程更加简便。近年来,浙江省农信联社大力推进省级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产品创新、科技开发,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一系列“接地气”的金融科技产品。如“按照大额贷款更规范、小额贷款更便捷”要求,推出了针对个人贷款额度30万元以内的“普惠快车”信贷模式,实行“信息采集一张纸、流程整合一键式、综合服务一站式、客户上门一次办”的“四个一”模式,10分钟左右可走完贷款流程,真正实现小额贷款“一站式”服务。目前,通过普惠快车授信274万户,授信总额达6025亿元;在“普惠快车”等模式下,信贷员的工作只有信息收集,贷款经计算机评定,符合条件一律放。同时,为深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全省建设了 8700多个集“金融、电商、物流、政务、公益”五位一体的“丰收驿站”金融便民服务点,基本具备放款功能,实现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大力推进手机银行放款、网上银行放款,贷款线上放款比例达到70%。开发“普惠通”移动办贷平台,信贷员拿着手机就能在农户家里提供业务办理、信息采集等,摆脱了案头工作,全身心沉入农村,实现了“走的出去,找的到客户,办的了业务”。通过科技助力,浙江农信“三农”金融效率大大提升,信贷员人均管户数从2013年一百多户跃升至四百多户,实现了质的飞跃。

最后,农信发展历史表明,只有扎根农村,坚持普惠金融情怀、与农民共同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良性发展。60年来,浙江农信一直秉承“三水精神”,即“早上一头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脚泥水”,与农民一同耕耘成长。新时期下,浙江农信积极搭建社区银行支农新模式,跟省测绘局合作建立普惠金融地图平台,将全省按照行政区划、产业特征、地缘等要求划分4万个网格,全系统1万余名信贷员按照“包干到人”模式实现片区化管理,每人都有3~5个责任网格。并要求信贷员走出办公室、走向基层、深入农村,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开展拉网式调查,主动入户询问金融服务需求和经营情况,不少地方甚至用“有多少村民能叫出你的名字”作为评价信贷员工作的标准。另外,浙江农信对农户贷款进行适当的权限下放,并建立尽职免责机制,10万元以下信用贷款免责,30万元以下信用贷款责任减半,大额贷款责任翻倍,充分激发信贷员服务农户的动力。在此基础上,组建起一支3万多名的支农联络员队伍延伸服务触角,大部分支农联络员为当地村支书、村里能人等对当地情况熟门熟路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帮助架起了农信和农户的信息传递桥梁。

通过坚持“信用体系”“金融科技”和“三水精神”建设,浙江农信农户普惠金融签约率已经达到24%,浙江每4户家庭就有一户与农信签约3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随时可办理放款手续,农户获贷信心足。同时,浙江农信自身也实现了较好发展,存贷款总额突破3万亿元,存款、贷款、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总量和增量的八个“全省第一”,服务客户达6000万元,贷款客户达350万,不良率低于全省平均,真正做到了“以农为本、为农而生、因农而兴”。“三农”领域的金融普惠,只有在金融机构与农户形成了“鱼水”生态,才能行之有效,稳健致远。

(余建为浙江省农信联社业务处处长。本文编辑/王蕾)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