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4)》聚焦影子银行

2014年7月16日 (上午10:57)815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改革·发展新征程,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金融改革展望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文 |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 吴晓灵

本文编辑 | 张英凯

2014年的主题报告是《影子银行与中国金融结构》。我们认为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评价应从中性、客观立场出发,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金融结构,特别是社会融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影子银行独有的特点。

《中国金融政策报告》作为年度研究报告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主题报告和动态报告。主题报告部分主要是针对每一年内中国金融的热点焦点问题、相关金融政策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分析。动态报告则是从宏观调控、主要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金融监管三个层次分别对每一年度中国各领域内的政策颁布和实施情况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展望。

 简介

报告集中了经验丰富、涵盖中外的专家顾问团队,我们在上海的“一行三会”的一些研究部门的人员、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以及今天到场的哈佛大学的Richard N.Cooper先生,他们都已参与到我们顾问团队当中,并给予研究支持。我们的报告既面向专业的读者,也服务于普通大众,我们并不想作为一个专业的理论探讨,而是希望让普通的大众都能了解中国金融政策的进展。本报告用双语撰写,介绍中国,沟通世界,从第一本开始就采用中英文撰写,因而我们这个报告在哈佛商学院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国外很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同事也认为有这样一个简明的报告对于他们了解中国金融改革和政策的概况是有帮助的。我们的报告既聚焦年度重点主题,也传递政策动态。

  年度主题报告回顾

2011年作为第一本报告,在回顾了30多年中国金融改革之后,主题报告聚集于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改革,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详细分析了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实践。

2012年的报告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主要金融风险和应对的政策改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的过度负债问题正在成为当前中国的主要金融风险,并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地积累。而这两个问题的背后又都存在着经济增长方式缺陷与经济结构失衡等共同性的深层次的问题。

2013年,主题报告聚焦于发展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问题与对策,我们认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应当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塔基场外市场的基础之上,并且形成合理的金字塔结构。

2014年的主题报告是《影子银行与中国金融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这当然引起了监管部门、理论界和金融界对其风险的担心。但是就影子银行在中国经济融通资金中所发挥的现实作用来看,它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上的直接金融,相对于银行信贷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契合了中国近年来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努力。所以,我们认为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评价应从中性、客观立场出发,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金融结构,特别是社会融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影子银行独有的特点。

 中国影子银行的状况与发展的逻辑

影子银行是本次金融危机之后在国外提出来的概念。国外提出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最主要的还是针对于场外的金融产品交易,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统计,并且这些交易的对手方是分散的,因此到底在场外市场上集中了多少风险,监管当局是不知道的。大量场外进行交易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产品,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积累了很多的风险。当一个金融机构倒下的时候,它的交易对手方涉及很多其他的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它们起到了不太好的作用,引起了各国监管当局的重视。然而,中国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我们所谈到的影子银行应该说大部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种金融活动。因此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将影子银行分为三类:一是无牌照、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二是无牌照、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三是有牌照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

我们认为中国影子银行大体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是体系内的影子银行,第二类是体系外的影子银行。前者包括了信托在内的有牌照监管不足的机构与业务,这是中国影子银行的主体。我们的报告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下来分析影子银行的。

影子银行是从2006年才开始迅猛发展起来的。由于外需缺乏,中国大量公司面临资金紧张和裁员。同时,这些企业又难以从体系内银行获得贷款,于是转向了影子银行,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及信托贷款,在2006年、2007年大幅度上升可以看出来。我们也可以从大量的委托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的发展当中看到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活动的发展状况。

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是影子银行发展的内在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台的金融刺激政策提供了外部的条件。内部的条件是因为外需不足,需要再扩大内需。在国内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的困难要求我们创造更多的融资方式。融资方式的短缺导致不能获得融资需求的这部分人寻求在银行之外开辟融资方式。应对金融危机时,刺激政策引发信贷大量投放,使社会有了更多的资金,更多资金在社会上游荡的时候需要找到投资的方向,这也是影子银行发展的一个客观原因。

 如何看待中国的影子银行

中国影子银行有其特定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背景。客观地看是对正规金融体系有益的补充,是发展直接融资的有序渠道。因为影子银行体系本身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来代理,如果在法律关系清楚的情况下,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都是投资人自担风险,而不是由中介机构来承担风险。如果中介机构承担资金风险,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存款的方式。而这并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吸收资金和做业务的方式。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方要承担自己的风险,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动都可以说是一个直接融资的构成部分。

这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动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关系模糊,二是市场运作混乱,三是刚性兑付严重,四是有效监管缺乏。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动中,投资者获取收益,承担风险,法律关系应该是明示的,但我们的影子银行业务当中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民事法律关系。在兑付的时候责任也是不清的,有了收益投资人愿意享受收益,但是有风险时,由于法律关系、风险责任不清,投资者不愿意承担风险,卖出产品的机构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实行隐性的刚性兑付或者是显性的刚性兑付,这使得市场的秩序难以正常地维护。

因为对影子银行业务有不同的认识,所以,到底该谁来监管,怎么监管,目前也不是说得特别清楚。既存在着过度的监管,也存在着监管的空白。

 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与展望

中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不少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开始显现出不断规范、透明的发展趋势。规范的影子银行业务将促进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促进直接金融比重的上升。我们列举了近几年各个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规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且对这些政策文件的实施项目做了点评。中国影子银行应置于金融发展与改革,包括金融监管改革的长远发展来分析,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完善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构架。

银行体系之外的各种金融的活动、信用的活动,这是影子银行最广义的定义,最狭义的定义是银行之外的各种融资活动和信用活动,如果它不受监管的话,那它就属于影子银行。

在金融发展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客观地来划分监管的边界,并不是说所有的信用活动都需要严格监管。如果我们能够对所有的金融活动,第一明确产品功能的性质,第二明确它的法律关系,第三明确收益和风险承担的责任,第四明确金融活动到底是涉及少数人的利益,还是涉及多数人的利益。如果是少数可承受风险的投资人利益,那我们可以适度监管;如果涉及众多的小投资人的利益,由于有从众的心理,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因而,我们应对此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如果对银行体系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这些金融活动和信用活动能够做出上述四个方面的严格划分,那么影子银行的发展应该有助于中国直接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中国金融结构从过重的间接金融结构发展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相均衡发展的一个结构,应该说这是对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有益探索。

以上就是我们2014年的主要报告。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一个现代开放大国的金融政策框架与体系。(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的演讲速记稿编辑整理而成,未经作者确认。)

上一篇:李剑阁:影响金融政策未来5~10年走向的五大背景因素
下一篇:应对金融新变局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